積極血糖控制,越早做越好

積極血糖控制,越早做越好

huangrh1980 2016-05-06

糖尿病患者在剛開始被診斷有糖尿病時,往往非常排斥任何藥物的介入。希望能先自我飲食和運動控制一段時間,如果沒有達到目標,再來吃藥。但是這樣的觀念正確嗎?越來越多証據証明,這種觀念有錯,長久下來對身體傷害很大。

在三月份發表於著名糖尿病期刊Diabetes care的研究指出,在確診糖尿病,先給予積極的糖尿病治療,相較於一開始沒有積極製治療,在十年時洗腎的機會有明顯的差異。

ADVANCE(Action in 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: Preterax and Diamicron Modified Released Controlled Evaluation)將新診斷糖尿病患者分成兩組治療,積極組別使用生活習慣(飲食,運動,生活作息等)加上藥物治療,目標是將醣化血色素控制在6.0%以下。另一組傳統治療組則是將治療目標放在7.0~7.9%之間(接近一般醫療院所的治療目標)。在前面五年研究結束之後,患者回到一般的醫療院所繼續接受治療,而這兩組在接受一般醫療院所治療時,血糖目標趨近一致。接著再觀察患者的相關併發症。

研究者發現,積極治療組別相較於傳統治療組別,洗腎風險相對低很多,而且這樣的效果會一直持續十年時間。在研究五年後,也就是患者罹患糖尿病五年後,積極治療組需要洗腎的個案量是7例,傳統治療組是20例,積極治療組需要洗腎的風險是傳統治療的35%(HR:35%)。在研究結束後五年,也就是患者糖尿病後約10年,積極治療組需要洗腎的個案是29例,傳統治療組是53例,積極治療組的風險是傳統組的54%。

研究結果告訴我們,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糖尿病之後,就先給予積極的治療,會大幅改善患者在未來十年發生洗腎的風險。這樣的結果,並不僅僅在ACCORD研究中看到,英國針對第二型糖尿病的大型研究UKPDS研究和美國針對第一型糖尿病的DCCT/EDIC研究,都發現針對糖尿病患者,在罹病初期給予積極的血糖控制,可以大幅改善未來10年以上的時間,發生腎病變,神經病變和眼底病變等微血管病變的風險。這種現象,我們叫做遺產效應(Legacy effect)。

這些大型的糖尿病研究都指出,在確診糖尿病後,先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達到目標,比起一開始先放縱,後來再來好好控制血糖,對於糖尿病患者長期發生併發症的機會,會有大幅改善的風險。也基於這些研究的結果,當確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已經偏高時,我會與患者討論先積極使用胰島素或是口服血糖藥,將血糖控制達到較低的目標,再來逐步減藥,這樣對於病患長期來講,是有好處的。


參考來源:
Diabetes care: Long-term Benefits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for Preventing End-Stage Kidney Disease: ADVANCE-ON
Medscape: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, Long-term Kidney Benefit in Diabetes